装监控盯学习、翻日记增进了解、查聊天记录防学坏、拆门锁推门而至……据半月谈报道,父母沉重的爱与孩子隐私边界时常发生碰撞,“监控式育儿”屡屡引发争议。
家长监视孩子的一举一动,背后不乏现实的无奈。家长既不想缺席孩子成长、保证孩子安全,又因工作繁忙无法在家时刻陪伴。尤其暑期,很多双职工家庭往往面临孩子一个人在家、没人看管的难题。两难之下,用监控摄像头当“千里眼”、用“无孔不入的爱”当补偿剂,成了不得已的选择。单从结果看,“千里眼”下孩子的学习时间增长,父母审查过的聊天记录“干干净净”。在家长看来,真的 “一切都是为孩子好”。
漫画/李嘉
但是,“监控式育儿”的负面作用不容忽视。摄像头连接家长的陪伴与关心,却可能切断家长与孩子之间信任的纽带。在很多父母眼里,孩子有隐私等于有问题,于是横加干涉,以爱之名打造“囚笼”式保护罩。孩子受到严格管束,天性受到压制,感觉得不到父母信任,很可能产生逆反心理,乃至养成说谎话的毛病。可细想想,家长看得了一时看不了一世,若孩子没有培养起自制力、判断力,家长的努力终有一天会付诸东流。为人父母,该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。换位思考,家长愿不愿意时时刻刻接受监控、动不动遭到质疑?
展开剩余41%“监控式育儿”,孩子感受到的不一定是爱,更可能是阴影和伤害。据报道,有的家长偷看孩子日记本,孩子发现后不再写日记,“顺便给心上了把锁”。有的家长不让孩子锁门、爱翻孩子手机,孩子长大后,不愿与家人沟通,还反感别人关心、下意识删除手机信息,“不知道自己是在防谁”。长远来看,“监控式育儿”真不一定是“为孩子好”。
家用摄像头不是不能安装。在征得孩子同意的前提下,在特定空间安装监控,严格执行开关摄像头的时间,明确“千里眼”只盯学习与安全,倒也未尝不可,关键是不能越过信任的边界。用真诚打开心锁,用尊重重塑信任,家长与孩子间的隔阂,化解起来其实不难。
“会敲门的父母养不出锁门的孩子”。家长要学会放手、学会退出孩子的隐私空间,更要学会以平等的姿态与孩子沟通,倾听孩子心声,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。毕竟,只有家庭“土壤”有呼吸的空间,“幼苗”才能茁壮成长。
来源:北京晚报
记者:李霞
流程编辑:U022
发布于:北京市顺发配资-可靠股票配资网-配资平台资讯-股票配资手机版下载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